“精神疾病患者比其他病患更需要医生的尊重和关爱,精神科医生需要理解每个病人的疾病、性格、生长环境,以及患病后的遭遇,这才有利于患者康复。”面对记者,老年精神一科主任孙秀丽坦言作为精神科医生20余年的感触。
孙秀丽注重新知识的学习,业务上精益求精。工作以来,曾在北京大学第六人民医院进修半年、研修一年,到德国进修一年,学习国内国际前言医学知识,回到工作岗位后运用到临床工作中。曾有一位患者突然言语行为零乱1周住院,在住院过程中孙秀丽多次查阅资料、详细检查、组织科内医生讨论,要求神经内科医生会诊,考虑不能排除当时还没有引起精神科临床关注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建议患者立即转院,当患者在北京协和医院被确诊为“自身免疫性脑炎”得到及时治疗后,患者家属致电感谢,孙秀丽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作为科主任,孙秀丽以身作则,每天早晨七点半准时进入病房,目的是在八点医护晨会交班前了解病房内患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孙秀丽回忆,去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她照样换好白衣匆匆进入病房,这时一位60多岁康复期女患者上来打招呼:“孙主任,我昨晚睡得很好,耳朵边也没有声音了,感谢你对我的照顾。”患者自然地伸手握住她的手,“你的手怎么这么凉,上班路上冻坏了吧?”说着解开外衣把孙秀丽的手塞进自己腋下,“我给你暖暖。”孙秀丽当时禁不住热泪盈眶,和患者抱在了一起。“这是我接受的贴心的暖手方法。”孙秀丽说。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精神疾病患者是善良的、单纯的,在被疾病折磨的日子里,他们的言行也许让人费解,但是他们能感受到别人的关心,并且永远记住,待病情好转会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回报。孙秀丽的白衣口袋里经常多出两块糖、半个馒头、一个苹果……都是患者在她不经意的时候放进去的。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目前已有2亿多老年人。饱含社会责任感的孙秀丽呼吁,子女要抽时间多陪伴、关爱老年人身心健康;老年人自身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清淡、搭配合理,学会自我调节,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学会有意转移注意力,根据自己身体状况制订科学的生活作息时间表,培养兴趣爱好,多参加文体活动,保持家庭和睦,用积极心态看待空巢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