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时间:二十四小时应诊 VR全景展示 咨询服务热线:0312-5079277 / 5079256 患者回访中心 河北省心理援助热线:0312-96312
河北省重大精神与行为障碍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管理 > 重点实验室 > 河北省重大精神与行为障碍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

添加时间:2023-11-14 11:26:15   浏览次数:1129  

重点实验室重点围绕常见重大精神与行为障碍: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障碍和物质相关及成瘾障碍,开展以下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一:重大精神与行为障碍的发病机制研究

学术带头人:栗克清

科研团队成员:臧玉峰、桑文华、李冰、张萍、张丽丽、赵英欣、崔伟、张锋、米琨、龙帅宇

学术带头人简介:

栗克清,教授

栗克清,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书记,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第3~8届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1~5届常委,中国神经科学会精神病基础与临床分会常委,河北省睡眠医学会会长,曾任河北省医学会/预防医学会副会长。省政府特贴专家,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近年来在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诊断模型建立等领域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主持和承担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参与国家级多中心临床项目或国外合作项目“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抗精神病药物个体化优选治疗方案的研究”、“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情感障碍研究协作组研究-基于临床医学研究协同网络的情感认知障碍综合诊疗关键技术研究”等10余项。已发表或录用于《J Affective Disord》、《Front BehNeurosci》、《Prim Care Companion CNS Disord》、《Acta Neuropsychiatr》、《Paychiatric Quarterly》、《中华精神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等国内外学术刊物的论文80余篇,获河北省医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培养硕士20余人。

1.分子遗传机制研究

探讨与神经发育相关,同时作为常见重大精神与行为障碍共病风险基因:SNAP25、BTN3A2、ZEB2、QPCT、CACNA1C,在上述疾病中的可能发病机制,结合临床症状表型、严重程度,寻找易感基因位点;根据所编码的蛋白在血液、粪便、尿液中表达水平,随治疗结局的变化,筛选出一致性较好生物标记,结合患者临床表型,探索与疾病发病、严重程度等临床表现相关的关键蛋白,验证基因易感位点的同时,尝试揭示相关蛋白通路作用机制。

2.神经免疫及代谢机制研究

利用精神疾病临床样本库筛选调控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障碍等精神疾病的相关免疫因子。探索免疫炎症因子对精神障碍及抗精神病药物诱导的代谢障碍的调控作用,利用临床样本库、基因敲除动物及细胞模型探索重大精神与行为障碍代谢特征及发病机制;通过开展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深入研究糖、脂代谢异常与胰岛素相关的信号转导网络之间的相互关系。

3.神经免疫及代谢机制研究。

脑网络连接研究:对青少年与成年发病的精神障碍患者脑结构定量分析及脑白质纤维跟踪分析,构建其脑结构连接的异常模式及其可能的遗传特性。

磁共振波谱研究:定量研究精神障碍患者和健康对照的前额叶和相关脑区中关键代谢产物改变特点,探讨不同精神障碍的可能的分子神经生物学机制。

研究方向二:重大精神与行为障碍的诊断基础研究

学术带头人:张云淑

科研团队成员:刘波、郭艳梅、严保平、贾海玲、王健、李建峰、石贺敏、项玉涛、孙龙

学术带头人简介:

张云淑,教授

张云淑,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医科大学毕业,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河北省医学科技一等奖获得者。河北省青年岗位能手;河北省医德先进个人;河北省直“三八”红旗手。现为河北大学河北大学精神病学硕士生导师;济宁医学院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硕士生导师;承德医学院心理学硕士生导师。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14年,长期从事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心理学的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多项省市重大项目:多巴胺受体D2型与超高危及首发精神分裂症人群的相关性研究;抑郁症的多导睡眠图研究;抑郁症情感记忆自动巩固的加工机制以及相关环路的经颅磁刺激治疗;功能磁共振引导下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抑郁症疗效认知功能、自杀观念和睡眠障碍的影响。近五年已在国内外各类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编写著作3部,培养硕士10余人,目前,聚焦于睡眠障碍与精神分裂症的预防与诊疗。

1.重大精神与行为障碍疾病智能诊断模型构建

基于重大精神与行为障碍患者的功能核磁共振影像数据和脑电信号,构建脑功能模型和脑网络连接模型,探究重大精神与行为障碍患者脑神经反应的特异性特征,通过因果分析和格兰杰相关系数分析建立重大精神与行为障碍患者的智能诊断模型,辅助临床重大精神与行为障碍疾病诊断,提升诊断精度。

2.重大精神与行为障碍神经网络计算模型构建

基于神经可塑性理论,通过神经细胞空间结构和几何位置关系,构建具有生物物理学意义的神经-胶质网络计算模型。通过加载不同频率和强度刺激参数的电磁场,分析神经元网络、突触、星形胶质细胞网络的动力学特性和刺激响应模式。指导重大精神与行为障碍疾病的rTMS治疗和预后评估。

研究方向三:重大精神与行为障碍治疗靶点的研究

学术带头人:崔利军

科研团队成员:王刚、徐保彦、孙秀丽、张香云、张旭静、韩彦超、于雪竹、李媛媛、张欣、徐娜、陈冬

学术带头人简介:

崔利军,教授

崔利军,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医科大学毕业。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得者;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医德先进个人;河北省卫生厅授予的抗震救灾三等奖;河北省优秀精神科医师。现为济宁医学院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硕士生导师。从事精神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7年,对抑郁障碍、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及焦虑障碍的诊断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双相抑郁障碍与单相抑郁症临床和生物学鉴别指标筛选及早期诊断预测模型建立;迷走神经刺激治疗技术在抑郁症中的应用;头发、血浆皮质醇水平变化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应用分析疗法在儿童孤独症治疗中的应用。共在国内外各类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主编著作3部。曾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河北省医学科技一等奖,保定市科技成果一、二等奖。目前聚焦于双相抑郁障碍与单相抑郁症临床和生物学鉴别指标筛选及早期诊断预测模型建立;青少年自伤自杀与抑郁障碍、双相障碍关系及神经免疫学机制研究等研究。

1.精神药理学及新药筛查基础研究

建立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动物模型,探讨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并筛查新型精神药物。在探索分子靶点的基础上,为开发更有效的精神药物寻找新的方向。

2.基因检测和药代动力学的应用研究

实现对个体在抗抑郁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情感稳定剂代谢水平及治疗反应性、安全性的基因组学检测,探讨药物的代谢机制,以及个体遗传因素差异,并对药效做出预判,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

3.结合功能磁共振成像、脑电、近红外等脑成像数据,开展新型物理治疗方法研究

利用经颅磁刺激等物理治疗,开发和研究重大精神与行为障碍患者的主要皮质靶点部位。

首页电话产品
Copyright © 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制作三金网络  备案号:冀ICP备11016901号-1   网站地图  

冀公网安备 130606020009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