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信仰之火熊熊不熄
——纪念5 ·12国际护士节党史教育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迎接5·12国际护士节,5月10日,党委书记栗克清为全院护理人员进行《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信仰之火熊熊不熄》党史教育。
党史教育以传承白求恩精神为主题。栗克清书记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启之年。希望全院护理同仁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推动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真正将“学党史悟思想”学习成效转化为“办实事 开新局”思路举措,进一步创新护理理念,加强内涵建设,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护理质量,不断开创精神科护理事业新局面,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
栗克清书记的讲解声情并茂,充分显露出他对白求恩同志的敬仰之情,也深切表达了他对我院护理人员的殷切期望。他的原文很长、很细,很多地方也根据自己理解做了深入解读,没有亲临现场必然是一种遗憾。
既然无法显示全貌,也不能还原现场,那么,我们就摘编几个精彩片段,重现白求恩同志那国际主义精神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革命精神,以飨读者。
历艰辛,破万难,突破封锁来到晋察冀
1938年6月,白求恩突破重重封锁到达晋察冀边区,见到聂荣臻的第一句话就是:“告诉我,司令员同志,我的战斗岗位在哪里?”同志们劝他休息一天,可是第二天,他就奔赴60多里外的五台县松岩口村后方医院投入工作。一个星期内,白求恩就诊治了521名伤员,一个月内就为157名伤员做了手术。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对于年近半百仅有一个肺叶机能的白求恩来说,平均每天做5台手术,令人难以置信。
辗转迁移三地,卫生学校坎坷创立
1939年秋,“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于河北唐县牛眼沟正式成立。为了坚定“勿忘国耻抗战到底”的决心,白求恩建议将学校成立的日子定在9月18日,得到大家的一致支持。他还向学校捐赠显微镜、小型X光机和从加拿大带来的内外科书籍。
在冀中战斗时,白求恩从老百姓的粪驮子得到启发,巧妙设计出一个打开可以当手术台,收起来骡马可背即走的新“药驮子”,可携带简易手术室和药房的全部必需品。他还创新战救模式,制定了一整套开展火线救治的原则和方式,如把红十字汽车换成骡子,分散建医院,组建医疗队和志愿输血队到前线。
转移中被包围,多名学子不幸遇难
1941年9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集中7万兵力,兵分三路在太行山一带成犄角攻击阵势,向我八路军主力围剿。当时的白求恩卫生学校所在地葛公村也被敌人占领,白求恩学校学生与伤员开始向白银坨道士观、槐树青、永兴村一带撤退,没想到的是,他们跳出了花塔山却没有跳出白银坨,当他们到达道士观休息要吃饭时,遭到了日军的包围,他们用仅有的几杆枪与敌人誓死拼搏,但只有四五十人冲出了包围,剩下的150多个白求恩学校的学生在白银坨全部遇难,而且大部分都是年轻的女学生。
说起在白银坨牺牲的白求恩学校的学生,当地人说,这件事在我们这很出名的,家家户户都知道,听老辈子人讲,当时死的人特别多,流的血呀,都成了河,就从断湖口的石缝里往下流。
传承红色基因,为人民健康不懈奋斗
1939年10月,因边区经费困难,白求恩决定回美国和加拿大,向全世界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募集办学经费和药品器械。但在白求恩启程前,日寇调集兵力进行“冬季扫荡”,白求恩因此暂停了回国计划。
21日,敌人对医疗队所在地孙家庄一带进攻,形势十分危急,同志们劝白求恩立即转移,可他坚持要做完一例手术。在清理伤员创口时,左手中指被碎骨划破,他只是将流血的手伸进碘酒瓶里蘸了蘸又继续手术,直到缝完一针才撤离。第二天,白求恩的伤口发炎,但他仍坚持工作,一连又做了几十例手术。11月1日,前线送来一名患颈部丹毒合并蜂窝组织炎的伤员,白求恩明知自己的伤口一旦接触这种病菌,很容易被感染甚至带来生命危险,可为了挽救伤员的生命,他还是换上一副新手套上了手术台,不幸的是,他的手套被划破,白求恩受到致命感染,于1939年11月12日以身殉职,终年49岁。
为了纪念白求恩,1940年2月16日,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更名为白求恩学校,到1945年抗战胜利的六年时间里,共为我军培养各类医务人员928人。